新闻动态
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双喜临门

发布时间: 2025-09-11
发布人: 陈全刚
浏览次数:

近日,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在科研领域连续取得重要突破,不仅在项目申报方面获得支持,还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心在基础研究与传染病机制探索方面的不断进步。

一、市厅级项目成功立项,聚焦脂代谢与产热机制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布的2025年度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立项结果,实验动物中心申报的课题《TMEM41B通过AMPKcAMP通路调控脂质代谢及产热功能的机制研究》成功获批。该项目旨在深入探讨TMEM41B基因在脂质代谢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特别是其经由AMPKcAMP信号通路调控脂代谢与线粒体功能的具体分子路径。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望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和策略,进一步巩固中心在代谢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影响。

二、高水平研究论文获接收,揭示PRRSV感染免疫新机制

同时,实验动物中心在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Virulence正式接收。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系统分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体内外感染肺泡巨噬细胞(PAM)的差异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虽然PRRSV感染可引发显著的炎症反应,但实际被感染的PAM仅占少数。更为重要的是,未感染的旁观者细胞也表现出与感染细胞相似的炎症反应特征,提示其在炎症放大中可能起关键作用。研究进一步通过细胞亚群分析鉴定出多个具有不同感染和复制特性的细胞亚群,并发现SLAMF7基因在PRRSV高效感染和复制群体中表达显著。功能实验证实,敲低SLAMF7可显著抑制PRRSV的感染及炎症反应,而过表达该基因则促进病毒复制与炎症发生。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PRRSV免疫逃逸与致病机制的理解,也为抗病毒策略开发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未来,实验动物中心将继续围绕人类重大疾病模型构建、机制解析与转化应用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提升我校在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与技术保障。